最近才知道张雪峰老师,看了他的很多视频,他得到很多学生网友的认可。我很好奇为什么张雪峰什么专业,什么大学都懂,隔行如隔山啊
张雪峰不可能什么都懂。
有些人说他背后有一整个团队做参谋,所以即便了解的不那么详细,但是给考生做指导规划够用了。这也是纯扯淡。
(资料图)
一个行业的好坏,是这个行业里无数的从业者所共同得出的。地域、职称、环境、发展机遇等等,只可能是行业中的从业者才会告诉你真实情况。
一个人找工作,有一份工作本身固然重要,但其他因素也不能不考虑。我知道,每每我说到这个时候,肯定会有人讲“你站着说话不腰疼,有些人家里就很穷,怎么能不考虑钱”。
好,站在穷人的立场,你考虑钱,那你能考虑多少钱?就现在来讲,一个热门专业,热门和次热门专业,薪资差距也不过就是几千。你指望着几千块钱工资就能“跨越阶级”?
还是说,你相信“张老师”能告诉你未来的行业风口让你“跨越阶级”?他有这本事,投资那个产业不必给你整天叨叨怎么报专业好得多?
一些冷门或者就业率较低的专业,且你也没啥兴趣,那普通人能避则避。但是,对于一些热门专业,就业和薪资也不要成为唯一的考虑因素。因为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一定会发现,相比于两三千工资带来的获得感,工作环境的价值反而要大得多。
当然,张雪峰也好,其他的所谓“志愿填报规划师”也好,如果你需要这些人的服务,他们的意见完全可以听,至少他们会比普通人对专业的了解更多。但我的建议是,在你选定了几个报考的专业的时候,也请务必与该专业对口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下咨询——你能在知乎这种平台上咨询也行,你家人能找到在相关行业从业的亲戚、朋友然后请人家吃顿饭也行。也就是说,一方面,参考张雪峰这类咨询师对专业的大致推荐,一方面听取一下行业的从业者对行业细节的介绍,然后互相对照参考,做出自己的判断。
另外,如果时间充足,我还建议直接一下目标报考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,找到报告中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单位统计那一页,看一下这所学校或学校的学院在行业内认可度最高的去向是什么。这个统计不仅能看出就业率,还能看出就业质量,这要比单纯的一句“好找工作”或者“不好找工作”价值大得多。
最后,总结一下,我认为一个相对理性的志愿填报,至少需要综合三方面的知识:
一、“志愿规划师”等的意见;
二、从业者提供的行业参考;
三、目标院校的就业质量统计。
三者相结合,可以对自己的去向有更精准的定位,也能对目标专业和行业有更清晰地了解。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“志愿规划师”身上,那最后你找不到工作或者对工作不满意,他们也是不负任何责任的。
关键词: